三、AI 使用風險及倫理(AI 素養)

AI 工具的資料來源主要來自開放資源(Open Source或Open Access),經過運算後生成的內容一定要檢驗,再檢驗。切記要善用 AI 工具,而不是被利用。

1. 逢甲大學針對生成式 AI 工具之教學因應措施

近期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例如「ChatGPT」)的發展與普及,掀起社會的關注與討論熱潮,相關工具的多元應用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育與專業研究等面向亦造成影響。針對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之發展,本校提供教師與學生於教與學之因應措施指引。

2. 大學校園因應生成式 AI 之指引及教學建議

在 AI 時代來臨之際,為因應其對學術的影響,臺灣各大專校院與行政院陸續制定使用指引,鼓勵師生開放且負責任地使用,並提供教學資源與規範。

學生可將 AI 作為發想靈感、整理資料、翻譯潤稿與改寫練習的輔助工具,但務必對所產出內容負責,確實驗證資訊真偽、尊重著作權、保護個人資料,切勿過度依賴。

教師則應適時更新教學大綱,明訂 AI 使用規範,並透過多元評量取代單一報告,強化學生實作與思辨能力。同時也可善用AI輔助備課與評量,並透過互動問答,引導學生學會「問對的問題」,進一步培養批判思考與創新能力。

資料來源:姜則維(2023,08)。大學校園因應生成式 AI 之指引及教學建議。教育部學術倫理電子報,13 期。https://ethics.moe.edu.tw/resource/epaper/html/21/

3. 留意生成式人工智慧(AI)用於學術與研究活動時的 6 個關鍵!

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整理生成式人工智慧(AI)用於學術與研究活動時的六個關鍵:(1)秉持開放與包容的精神 (2)具備資訊驗證能力 (3)堅持學術研究的創新性 (4)秉持學術研究的課責性 (5)維護學術研究的透明性 (6)留意可能衍生的法律問題

資料來源:教育部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2025)。留意生成式人工智慧(AI)用於學術與研究活動時的6個關鍵!〔海報〕。海報網址:https://ethics.moe.edu.tw/files/resource/poster/poster_25.jpg

4. 教師因應生成式AI的教學指引

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AI)強大的資訊整合能力,為人們帶來諸多便利,但若操作不當也可能造成不良的隱憂。教育工作者應教導學生正確運用新技術,讓生成式AI成為學習過程的輔助工具之一,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以教學課綱、作業要求、教學設計、多元評量等四個面向,提供教育工作者在備課及教學現場時的教學指引。四個指引包含:(1)明確的課綱指引 (2)說明學習目標與作業要求 (3)設計融入生成式AI的學習活動 (4)設計多元的評量活動

資料來源:教育部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2025)。教師因應生成式AI的教學指引〔海報〕。海報網址:https://ethics.moe.edu.tw/files/resource/poster/poster_24.jpg

5. 利用AI幫忙研究與寫作

在此引用林誠夏法治顧問於本館 2025.04.22 校園智財權講座「生成式 AI 應用的智財策略及倫理標示」的演講內容。

★ 著作權保護的是「人類精神創作」,因此創作過程中「人」的參與不可或缺!

  1. 以「三分法」說明 AI 協作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原則
    • AI 為工具:若完全由人操控與表達創意,AI 僅為工具,著作權歸人類所有
    • AI 為輔具:若 AI 補充人類創意之不足,權利仍歸人類,但需清楚揭露 AI 參與方式與程度
    • 過度依賴 AI:若僅輸入 prompt,且無法預測生成內容,該作品可能因缺乏人類創意投入而無法獲得著作權保護
  2. 想讓 AI 生成作品受著作權保護?掌握以下原則:
    • 人為創意在前,機器修潤在後
    • 機器隨機產出在前,人類後續修潤
  3. 如何確保評審或讀者能夠清楚了解我的寫作流程與 AI 的輔助角色
    • 具體標示 AI 工具的使用方式與範圍
    • 保留創作過程中的原始資料
    • 建立版本控制與修改紀錄,以備查驗

6. 正確引用 AI 的格式寫法

AI 生成內容仍有很大風險的錯誤與失真,學術研究非常強調嚴謹性、創新性、正確性,撰寫報告、論文或投稿期刊時,若有意使用 AI 工具,應先查閱所屬學校的現行政策及目標期刊的作者指南,若允許使用 ChatGPT...等生成式 AI 工具,必須先確認生成內容的正確性,避免抄襲或侵犯著作權等違反學術倫理行為,並依規範正確引用。

針對學生來說,如要引用 AI 生成內容,請務必跟指導教授討論,也請勿違反學術倫理,如自行生成不存在的參考書目。
常見的三種書目格式對於引用 AI 的寫法,請自行參閱:APA StyleMLA StyleChicago Style

7. 查核 AI 內容

提供查核 AI 內容與 AI 工具的方式。

  1. AI Fact-Checking
    拆解 AI 生成的內容,利用 Google 等管道驗證,從不同角度與視野分析生成的內容,最後判斷是否為真,重複這些階段,確認資料來源與內容的正確性。
    資料來源:https://lib.guides.umd.edu/c.php?g=1340355&p=9880575
  2. SIFT
    取得 AI 生成內容後,先停下來不輕易使用,驗證來源,透過其他方式取得查詢的內容,並跟 AI 生成內容相互比較,也要求AI工具提供資料來源並查驗是否為真。
    資料來源:https://guides.library.queensu.ca/c.php?g=740510&p=5351534
  3. ROBOT
    AI 工具非常多,可以從 Reliable、Objective、Bias、Ownership、Type 等面向,確認 AI 工具的合適性、可用性及合法性。
    資料來源:https://guides.library.queensu.ca/c.php?g=740510&p=5351534